关灯
护眼

    这么想着,一碗馄饨下去没怎么吃饱的人又喊了一碗粥。

    加上前一天喝过皮蛋瘦肉粥的回头客,这天的粥已经比前一天好卖了很多。

    而文老太爷看她们婆媳两个忙得直打转,吃完馄饨后就没去找顾茵说话,而是起身招来陪同的小厮,同他耳语了几句。

    之后不久,小厮带回来一个小马扎,一根钓鱼竿。

    老太爷就坐到摊子旁边的空地上,钓起了鱼。

    本来只是打发时间玩,但没想到这码头上做吃食生意的人多,不讲究一些的直接把食物残渣往运河里倒。运河的那些鱼日常就在这里吃着残渣,饿过一个冬天后它们又回到了这里。

    饵料一下,不到一刻钟就被咬了勾。

    等到顾茵半上午的生意做完,老太爷手边的鱼桶都装满了。

    虽然这些多刺又个儿小的河鱼并不值钱,但老太爷还是钓得非常开心。

    顾茵忙完后看到老太爷脸上也有了笑模样,就主动过去和他说话。

    “您不生气了吧?”

    老太爷转头看了一眼小厮,小厮便站起身把自己的小马扎让给顾茵坐。

    顾茵挨着老太爷坐下,听老太爷道:“我生气,我生啥气?”

    说完他想到早上那碗无比美味、下足了功夫的燕皮馄饨,又转口道:“好吧,是有点生气的。”

    文老太爷好面子,但凡了解他一点的人都知道。

    顾茵先帮着王氏道歉,又解释了一番原委,老太爷也没再纠结,说:“其实你婆婆也没说错,那粥确实是我赞不绝口的。我今天看着好像卖的并不算很好,就让她接着这么宣传好了。多卖一点,你也早点挣够开铺子的银钱。”说完他也不忘压低声音叮嘱道,“但是不许说我是为了那一碗粥巴巴地追过来的!”

    “我省得的。”顾茵笑起来,“您可是咱们镇子上最煊赫的人物,要让人知道您在这码头上露面,可不得把码头都堵得水泄不通。便是为了自家的生意,我也不让我娘提这个。”

    同样是说话,顾茵嘴里出来的话那是把老太爷每个毛孔都给捋顺了。

    后头顾茵回去和王氏转达了,王氏听完后便立刻开始吆喝道:“文老太爷亲口夸赞过的皮蛋瘦肉粥,花两文钱一碗和老太爷吃一样的东西诶!”

    真别说,文老太爷在本镇名人效应极强,这样的吆喝一出,听到的人都会驻足。

    当然也有人问王氏,说你昨儿提了一嘴后头就突然不吱声了,今天咋又吆喝上了?

    王氏现在可是“奉旨”宣传,理直气壮道:“对啊,昨儿个我就说了。但我儿媳妇为人低调,想着大家吃过之后肯定也能知道好吃。没想到今天大伙儿还是惧怕这个卖相,所以她去请示了老太爷,人老太爷亲口同意我这么喊的。”

    对方嗤笑,说:“文老太爷什么样的人物,还能为这种小事开金口?再说你自己说的,你儿媳妇已经不在文家做工了,还凭什么去文家,又凭什么见老太爷?你这恶婆婆真是越编越夸张。”

    “就是,就算你儿媳妇过年那阵真的在文家做过,要是像你说的,得了老太爷的赏识,怎么还回这里摆摊?那可是文家啊!别是做工是真,赏识是假,其实是让人给辞了吧?”

    王氏总不能说旁边坐那儿钓鱼的小老头就是老太爷,儿媳妇刚就在旁边问的吧。她刚吃过胡吣的亏,眼珠子一转,想着也不能说是自家儿媳妇就是想自己做生意,不想给人做工——这样说了怕是旁人要觉得老太爷连个厨娘都留不住,又让老太爷失了颜面。

    所以她道:“我怎么胡编啦?我儿媳妇去文家做工的事又不是啥秘密,大兴米铺的少掌柜,文家的徐厨子,都是知道的。至于后头不做了,那本来就是过年的时候大户人家待客忙,招的短工,工期到了可不就回来了?”

    众人看她说的信誓旦旦,丝毫不露怯,便是怀疑的也不由相信了几分。

    借着这个效应,当天的粥很快一售而空。

    等到早市完全过去,王氏看着卖空的粥桶,那脸上是止不住的笑。

    旁边老太爷也钓完鱼了,看她这样就一边收鱼竿一边问,“这是全卖完了?”

    这是王氏在戏台那次后第一次和老太爷说话,她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的——不然之前也不会让顾茵帮着致歉,她自己没敢上前。

    但老太爷对自家是真的没话说,所以她大着胆子答话道:“托您老的福,今天以您的话宣传,一口气全卖完了!全是您老这金口玉言活招牌的功劳!”

    文老太爷有些得意地昂了昂下巴,“那比昨天多赚了多少?”

    王氏想拍老太爷的马屁,就故意多说了一点,大声道:“少说五十文!”

    老太爷:……

    好一个价值五十文的金口玉言活招牌呐!

    第37章

    文老太爷这活招牌还是比大家预想中管用的多。

    当天确实没有多赚到王氏所说的五十文,只多赚了三十文。

    但是后头生意越来越好,毕竟皮蛋的味道一开始会觉得难以接受,吃习惯后爱上的人就多了,不然这粥也不会从古至今,传到现代还那么受欢迎。这东西眼下只顾茵一家,别无分号,别处根本吃不到!

    最后嘛,就是人的从众心理了,就像后世很多网红点特地会雇人去排队一样,一旦激起群众的从众心理,自然是客似云来。

    后来也不知道从谁开始,这皮蛋瘦肉粥被人改了个名字,叫“文老太爷粥”。

    这个花名被叫响之后,每天买粥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不只是码头上的苦力和商客,更有镇子上其他百姓,甚至隔壁镇子上的商贾富户听人说起,让下人带着食盒来排队的。

    顾茵的粥卖得越来越快,经常就是天不亮就有人来排队了,卖上一个时辰不到就卖空。然后这粥也就做的越来越多,但最多也只能卖到晌午,依旧是供不应求。

    一开始是一天多赚三十文,后来是四十文,五十文……

    到了二月底,顾茵一盘账,这一个月竟赚了七两多,比从前两个月挣得还多。

    一家子都十分高兴,最高兴的当然还是顾茵,身边的人都说开店、盘铺子的,其实说到这个谁能比她更迫切?不过是真的暂时力所不及罢了。

    再卖一个月,铺子可算是有着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