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再次来到太庙祭拜,李潇然上了三炷香,诚心磕头跪拜后,郑重翻开了族谱。

    翻到自己那一页,他用红笔涂去安郡王李宁和李盼,本想连安悦的名字也抹去。正犹豫时,一阵凉风吹来,朱砂盏被吹翻,污了这一页。

    李潇然毫不犹豫地撕去这一页,丢进火盆烧掉,然后重新写了一页。他这一脉妻萧令蕊、陆宛如,子李辰赫、李翊南。写完这些,他长长松了口气,合上族谱,缓缓出了太庙。

    李宁被送走,陆宛如也轻松了些,如今她心如止水,唯一的依靠就是夫君。府上十几岁的婢女悄悄爬上李潇然的床,她看到了也没计较。看到陆宛如与世无争的模样,李潇然对她稍微好了些。

    媛媛平安产下第二子,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这年暮秋,被折磨得没个人样的顺诚终于断气,此时她才二十六岁。

    消息传到安西都护府时,令蕊正在书房看账簿,她放下狼毫笔,两眼放空,看向窗外白茫茫的雪花。

    百合轻声道:“娘娘在想什么?那个坏人死了就死了,我们少一个敌人呢。”

    “青山,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她怎么死的?”

    青山回答:“十天前的事。据说她害了南诏女王,女王陛下为了报复她,将她整得全身无一处完整的皮肤,然后又给她治伤,伤好后又折磨她,芒刺、皮鞭、烙铁、毒虫都用过,反复折磨了好几次,她身上溃烂流脓,腥臭难闻又惹蚂蚁苍蝇,肃王妃柳氏将她丢了出去。她被丢出去的时候像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一样,她在墙角熬了三天才断气,死状惨得收尸的人都害怕,他们连草席都不敢卷,找了一堆干柴盖住原地烧了……”

    百合抓了一把葡萄干砸在青山脸上,“没看到娘娘恶心吗,你还说!王爷要是在这里,准得缝上你的嘴!”

    青山委屈地说:“我说出来就是想让娘娘高兴高兴。”

    “行了,少说几句,去温壶酒来给娘娘压压惊!”

    “哦”青山连忙跑去地窖盛葡萄酒。

    令蕊感叹锦月命苦,如果她好好待在睿王身边,不想着复仇,睿王府还是会有她的一席之地。

    苒苒挺着大肚子来找令蕊说话,令蕊收起葡萄酒,温了些牛乳,命人拿来瓜子,围炉说话。

    “二姐,我去看过姓崔的,她先天孱弱,身体极差,活不过四十岁。”

    “也就是说还有十几年光景。”

    苒苒喃喃地说:“最后几年缠绵病榻,也是可怜。”

    令蕊笑着摸摸她的孕肚,“所以啊,你要吃得好好的,生个健康的儿子。”

    “厨房每日变着法的给我弄好吃,一天五餐,要是知远在这里又会说我长得圆滚滚。”

    “他要是敢说,我打他的嘴。”

    “可知远说他有两个儿子,他喜欢女孩。”

    “生男生女是他说了算的吗?他敢这样说,我不给他饭吃。”

    “那我跟二姐过,就怕孩子多了闹腾,陆王妃会嫌弃。”

    “要是知远和王爷回来了,我将别苑翻个新,你们住到别苑,君懿一家继续住都护府,知远就在都护府任职,平时见面也方便。”

    “好期待那一天。”

    到了冬日,本就虚弱的崔星旭更怕冷了,尽管屋子里燃着炭盆,她仍然禁不住寒冷,卷着被子坐在太师椅上看书。

    “要是觉得冷,把炭火烧旺一些。”令蕊推开房门,抬脚就进来了。

    很久没见过令蕊,崔星旭连忙起身恭敬地行礼,“见过贵妃娘娘!”

    “免礼!崔夫子在看什么书?”

    “萧夫人那里寻来的医书。”

    令蕊瞄了一眼桌上的医书,“如果需要什么药材,写下来让人去寻。”

    “谢贵妃娘娘。”

    令蕊坐在靠窗边的太师椅上,窗户上还摆着一盆墨菊,她无聊地拨弄了下花瓣,折下一朵花赏玩。

    “你不打算说些什么吗?”

    崔星旭扶着桌子坐下,“小人有目的接近娘娘,可小人从未想过要对娘娘不利。”

    “你就在这里住下吧,本宫不会亏待你的。”

    崔星旭道:“呵呵,我已经毁了,还能去哪里,还能怎么选。”

    令蕊平静地问:“既然一开始就知道没有选择,为什么还要入局?”

    “我好奇,我亲人喜欢的女子是什么样的。”

    令蕊眉眼一转,“这份好奇会害死你的。”

    “小人不后悔。能结识贵妃娘娘,我三生有幸。”

    令蕊哼了一声,“你一向嘴皮子厉害,来日方长,不妨省一省。”

    年关将近,张贵妃求得圣旨召肃王回来过年。

    冬日寒冷,皇帝祭祖时吹冷风吸入寒气,病了一场,咳血更加厉害。李潇然每日进宫去探望皇帝,并协助批阅奏折。

    因为陆芳如临产在即,肃王多留了些时日。二月初陆芳如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婴,皇帝非常高兴,许肃王陪伴孩子到满月再回封地。

    张贵妃这大半年来可没闲着,皇帝一个月没上朝,李潇然明显察觉朝中局势发生了变化,可又无能为力。因为这个时候要是扳倒表姐张贵妃,皇后再次掌权,肃王一家必定保不住。

    李潇然亲自去太子府送奏折,跟太子旁敲侧击说了几句话,提醒他防范于未然。太子以为有人要对他不利,于是加强了戒备。

    二月底,就在肃王即将返回封地时,张贵妃开始了她和太后布局多年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