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章

    说办就办,在黄小芬她们开始做春装以后,虞清娴便开始去那块空地上实地考察,又在附近找了个十分靠谱的建筑队来盖房子,图纸都是她亲手设计的。

    虞清娴的要求很高,盖的房子精益求精,厂房还没盖完,1980年也过完了。

    这一年里,国家发生了许多的大事件,第一则是最新公布的拐卖法在这一法则里,关于人贩子的量刑标准变得格外的苛刻,十年起步,最高无期,若是情节严重当死刑。

    8月,第十五次国家会议后,决定在粤省的三个地区、闽南的一个市开放经济特区。1

    十二月,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进而普及初中教育。至此,义务教育初见雏形。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街边巷尾开始出现了许多小摊小贩的影子,街里也开始有了私人店铺的出现。人们的衣服也从普遍的青黑蓝变得越发的多样化。

    随着粤省经济特区以及闽南省经济特区的成功,那头的许多新鲜事物成了大家追捧的对象。

    到81年的年中,街上多出了许多穿着喇叭裤梳着背带头穿着花衬衣戴着镜的年轻人。

    到了8月份,虞清娴的工厂终于朝外招工。在招工之前,她给当初一起逃出来的几个女人们打了电话,询问她们是否有意愿出来上班。

    有两个已经再嫁即将生子并没有出来上班的医院,而卢秀敏,则在虞清娴跟她通完电话的第三天就来了。她是带着她的母亲来的。

    她的母亲因为她的丢失变得疯疯癫癫的,她的父亲也苍老得不成样子。她被找回去后她的母亲恢复了些许神志,但身体已经破败不堪。她的父亲因为她的归来卸下了心中的压力,缠绵病榻半年后撒手人寰了。

    她的母亲因为神志不清一直被哥嫂弟媳虐待,卢秀敏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就把她也带着来了。

    虞清娴在盖厂房的时候就盖了一栋家属楼,里头都是一室一厅的格局,她做主分了一间给卢秀敏。

    在卢秀敏到了以后便开始公开招工,她的招工要求均为女性,就连外头的保安都是退伍军人。

    招工启事一经贴出,便广为流传。弋江市日报的记者听闻此事后专门找到虞清娴要采访她。

    虞清娴先带着记者参观了她们的车间、食堂、娱乐室跟宿舍后回来办公室。

    记者的采访才刚刚开始,他跟虞清娴面对面,问出了一直困扰他的问题“虞厂长,据我所知,你现在也才20岁,请问您为什么要开这么一个工厂,并且只招女性员工呢”

    虞清娴正色道“现在虽然男女平等了,但在社会当中,对女性的歧视无处不在。女性的付出得不到人的重视。我的工厂是服装厂,适合男性的工位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不都招女性呢”

    “丁记者今天你在这里,麻烦你再帮我打一个广告,我的工厂中优先招收那些无家可归的女性。”

    “离婚的,守寡的,被家暴的,被拐卖后解救归家的,只要她们来,我们就都要,我们优先要。如果没有钱来,可以拨打我们工厂的电话,也可以给我们工厂写信,我们工厂会尽全力去帮助您。”

    丁记者深受震撼。他是弋江市报的老记者了,他从业近十年采访过许多的人,报道过许多的新闻。但在这一刻,他依旧伸手震撼。无论这位年轻的虞厂长说的这些话是真是假都足够令他钦佩。

    他准备好的其他问题也不用再问下去了,那些问题里有好几个都是深扒这位厂长的生活环境以及背景的。

    丁记者站起来朝虞清娴伸出手“虞厂长,您的追求与要求我知道了,我会如实报道。”

    “感谢您。”虞清娴客气地把丁记者送到厂门口。

    丁记者走了几步以后又返回来“虞厂长,我能给你照张相吗”

    这位丁记者拍了厂房里的许多照片,但唯独没有拍过虞清娴,闻言她挑了挑眉“当然可以。”

    虞清娴站在厂门口,丁记者跑到远处蹲下,咔嚓一声中,虞清娴在这个世界的第一张照片拍好了。

    丁记者回到报社便把交卷拿去冲洗,洗好照片后他回到工位上开始提笔写这一篇名为只招收女性工人的暖阳服装厂厂长我们优先要生存困难的女性在他的笔下诞生。而虞清娴的那一句优先招收的话被他一字不落的写在抬头。

    写好后,丁记者把文章拿给主编进行审核。主编看完整个报道以后沉默了许久,最后道“把咱们明天的头版头条撤下来,把这一篇文章换上去。”

    “老丁,长江前浪推后浪啊。有这样的年轻人,何愁我大华夏不兴”主编也曾是个热血青年。

    丁记者笑着点头,跟他说起了对虞清娴的评价,以及暖阳服装厂的方方面面,主编听得很认真,最后他感慨道“是个有大义的人,我们别的帮不了她,只能尽我们之能为她宣传了。若真的有那些生活不幸的妇女因为我们的报导去暖阳服装厂上班,对于我们而言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是。”

    次日的弋江报纸上便登上了虞清娴的采访,她那张站在暖阳服装厂门口拍摄的照片就在头版头条的显眼位置上。